心理学院举办“心理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5-07-02 供稿单位:社会科学处、心理学院 点击次数:

近日,为促进学术交流和拓展科研视野,心理学院举办“心理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10位心理学领域知名专家,围绕心理学热点议题展开深入分享与研讨。

主题一:发展心理研究与数字时代的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王福兴教授以“数字背景下儿童对信息的选择性信任”为题,分享其在儿童发展与媒介心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系列实验数据,王教授指出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媒介信息源的可信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其选择性信任机制,揭示了数字媒介环境下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

山西大学王兴超教授围绕“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展开报告。基于大样本追踪研究,王教授深入分析了父母手机依赖对亲子互动质量的负面影响,探讨了其在青少年被忽视感、亲子关系弱化及问题行为产生中的作用机制。

主题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与社会交互的影响

浙江大学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陈辉教授带来题为“社会交互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机制与应用研究:从‘人-人’到‘人—机’交互”的讲座。陈教授结合认知神经科学与计算建模技术,探讨人类在不同社会交互情境中的信息加工机制,并提出孤独症等群体的干预新思路,为理解社会认知缺陷提供了创新视角。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心理科学学院的Chris Jarrold教授为师生带来了题为“Capacity Constraints on Children’s Cognitive Control”的讲座。Chris教授团队发现儿童是否使用复述策略取决于工作记忆广度而非年龄,当列表长度在可记忆范围内时,策略使用才会显现。而在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的实验中,高记忆负荷未加剧抑制失败,提示抑制控制发展可能更多受任务程序化自动化水平影响。

主题三:汉语语言加工行为与神经机制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屈青青研究员聚焦“语言相对论”视角,作题为“Linguistic Relativity Revisited: How Classifier Systems Shape Conceptual Organization”的报告。她通过行为实验与计算语言模型,揭示中文量词系统在认知层面对概念建构的深刻影响,拓展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边界。

中国人民大学张清芳教授作题为“汉语口语词汇产生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行为和脑电研究”的讲座,系统梳理汉语口语产出的理论框架,并通过行为实验与脑电数据揭示语音单位在语言生成过程中的动态机制,为理解汉语语言加工提供了实证依据。

华南师范大学王穗苹教授作题为“语言理解中信息的表征与加工:认知神经科学的探索”的报告。王教授根据语言理解研究的发展脉络,依次介绍了语言理解的实时加工过程、基于认知视角的语言理解,以及计算建模视角在语言理解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语言研究对于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发展的理论支撑作用。

主题四: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探新与应用

中山大学潘俊豪教授以“正则化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性和验证性分析的平衡”为题,系统介绍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正则化方法。讲座从频率学派与贝叶斯学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兼顾模型解释力与稳定性的建模策略,为心理学定量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突破。

华南师范大学温忠麟教授为师生们带来“高级数据分析”系列讲座,围绕“多水平数据与追踪数据建模”、“潜增长模型”、“潜在类别分析与潜在转变分析”三大前沿主题,通过交互式案例解析与实操指导,为师生构建从理论认知到科研应用的完整方法论框架,切实提升高级统计技术在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转化效能。

主题五:跨文化情绪管理

美国布林莫尔学院助理教授王振岚带来“情绪管理的文化迷思:走出西方心理学的单一叙事”讲座。王教授通过跨文化研究发现,中美儿童在情绪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异,美国成年人应对压力时优先解决情绪,而中国成年人则优先解决问题。该研究挑战了主流心理学对“健康情绪表达”的普遍假设,呼吁从文化心理学视角重新思考心理学研究中过于依赖西方理论的局限性,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情绪社会化过程。

2025春季学期的“心理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不仅是心理学院重要学术品牌的深入延续,也是学院试行院级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的有益探索,旨在以科学问题和研究任务为牵引,构建开放包容、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院在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产出具有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激发师生批判性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未来,心理学院将持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心理学交叉等前沿议题,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推动有组织科研,为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初审:栾东阳

复审:王子刚

终审:白冰